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大明王朝:中国古代出版业发展的巅峰 微速讯

来源:顶端新闻    时间:2023-06-06 15:07:37

引言

后人在提起明朝之时,常常会想到其在科举方面八股取士的恶名。

但事实上,明朝的文化专制和只在明朝初期盛行,晚明时期的学术环境还是非常宽松的,与被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清朝完全不同。


(资料图)

俗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既是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也是累积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华文化能够得以流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图书出版活动的发达,随着造纸业和印刷术的革新,中国古代的图书出版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明朝时期,中国传统图书出版进入到了黄金的发展时期,据统计,明朝图书出版高达3.5万多种,远远超过了之前宋元时期的出版量。

明朝时期讲学之风盛行,出版业发达,精英文化逐渐走向大众,市民文化兴起,教育得以普及。

明朝在出版业方面承接宋元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明朝时期的出版业,无论是从规模、经营方式,还是从图书体制、机构设置方面都有了新的建树。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明朝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也刺激了大量创作者投身于文字创作当中。

明朝后期商业繁荣,市民阶层社会地步进一步提高,新思想不断涌现,出现了许多前朝无法流通的与两性关系、政治时事、奇闻鬼怪相关的书本。

那明朝的出版业究竟有多发达?出版业的发达又带给了百姓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普通百姓无法阅读书籍

中国的全面识字率如今已经达到了95%,全国平均文盲率已降低至4%以下,全民整体素质稳步提高。

但古代社会的情况却与今日多有不同,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生态当中,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享有绝对的话语权。

民间的大众文化始终为读书人所不齿,难登大雅之堂。

古代社会,百姓之所以无法参与到文化生产和学习当中去,原因非常复杂。

一是因为统治者经常使用愚民政策,用所谓的专制主义麻痹百姓的思想,让他们甘愿被奴役,用劳动换取生活资源。

二是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相对较低,寻常百姓最基础的欲望是吃饱穿暖,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精力花在读书之类的事情上。

其三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便是教育的普及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普通百姓根本就没有办法进入私塾学习,也拿不出高昂的学费。

古代缺乏大范围传播的媒介供百姓了解知识,一直到后来雕版印刷术出现,书籍传至千家万户,文化才逐步普及,所以说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明代的出版业发展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的出版业自唐朝开始出现,逐渐建立了家刻、官刻、坊刻的完整印刷出版体系,印刷术深受精英阶层和官方的认可。

但是唐朝时期印刷书籍大多流传于官员之间,没有真正走向普罗大众。

宋朝时期,统治者重文轻武,文化空前繁盛,出现了大量印刷书籍,而元朝时期战乱频发,元朝政府不断打压汉人和儒生,因此印刷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明朝初年,受元末战乱的影响,出版业一度陷入低谷,一直到明朝中期,出版业才开始呈现出了蓬勃之象。

无论是印刷技术、印刷风格还是印刷内容,都创造了历史难以逾越的巅峰。

明朝的图书出版主体、发行渠道与图书类型、图书内容

图书出版指的是由政府、民间或私人参与的图书出版发行活动。

政府为了服务于科举,培养人才,会专门设立例如国子监、司礼监等机构,掌管国家的图书教育事业。

国子监是明代的最高学府,刊印了大量官方书籍,多流通于官员和官营学府之中。

司礼监专门对接工厂,负责刊印排版流通之事,明朝刊印书籍的工厂规模非常大,各地的布政司和藩府也会涉及图书业。

除官营出版社之外,民间和私人也经营着不少书厂,例如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发达地区就有许多大型民间书坊,书坊老板的收入也非常可观。

部分世家大族为了弘扬和传播家风,探讨学术,也会自发建立印刷厂、刊刻书籍,广交好友。

书籍刊印完毕后,会被运至固定的机构进行发售,明朝有许多官营和私营的书店供百姓选书、买书,有些私营书场甚至还会将书本放置在推车之中,沿街叫卖。

明朝时期的图书类型与前朝多有不同,前朝书籍大多为传统典籍和科举教材,但明朝市井文化兴起,出现了许多白话文体的小说。

例如《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书籍在民间的销量就极高,像兰陵笑笑生、即空观主人、冯梦龙之类的作家就深受百姓喜爱,在民间有极大的影响力。

过去的百姓看书大多都是看文雅之书,而明朝民间流通的书籍却包含色情、暴力、凶杀之类的元素,迎合了百姓的市场。

明藏书家李开先所言:“士大夫率喜小说,古人解经之书多阁而不行”,这也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出版业的开放。

明时期的图书行业是高度商业化的,基本能够做到读者喜爱什么,出版商就频繁推出什么书籍。

随着时间的发展、市场的完善,晚明图书市场甚至出现了不同厂商的分化。

出版商能够针对读者群体的不同,专门分门别类的推出,更加细化的产品,真正实现了雅文化与俗文化各安其位。

第二种书籍是官印书籍,叫做制艺,与今日的考试教辅书相似,主要服务于科举。

第三种书是实物书籍,主要内容为政策政令、名家言行,与今日的新闻有相通之处。

在晚明社会,无论是传统的程朱理学,还是新兴的启蒙思想,无论是阳明心学,还是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都有独属于他们的受众。

各类书籍在商业出版这个平台上展开竞争,将流行时尚、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政治观点、生活技巧带给了普罗大众,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了商业出版对于社会变迁和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

明朝的书籍价格相较前朝来说更为便宜,平均每册0.25两银,能够为百姓所接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图书行业的繁荣与开放,但是朝廷并没有完全放宽图书出版业。

朝廷曾制定过严苛的禁令规范图书市场,朝廷规定民间不能够刊印流通亵渎帝王圣贤的书本。

若是有人胆敢书写侮辱帝王圣贤的词曲、小说、文字,便会受到重惩,不论是写书者、卖书者,还是藏书者,甚至是谈书者,都要被抓进官府问责。

其二,民间不能私自刊刻历书,严禁刊刑私历,其三是不能传播妖言惑众,扰乱社会秩序之书,其四是不能够对官府所刊刻的书籍进行更改再印。

明代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加速了知识的普及

明代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不仅将原本曲高和寡的文化知识传播给大众,而且在销售和经营方面完成了新的突破。

明代的最大读书群体是孩童、士人和市民,在此类人群聚集的地方常常会有书市,也就是所谓的书籍一条街。

每逢科考之际,地方书籍甚至还会被运至京城,翻倍售卖,从图书业便可以看出明朝商贾的商业精神。

不过出版商在出版书籍的时候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盗版问题就极大的侵害了他们的利益。

由于明朝的图书出版业尚不完整,朝廷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律法来打击盗版,因此翻刻盗版的情况常常出现。

由于翻刻的书本价格低廉,因此销量非常好,不少文人和出版商都曾经公开对这种情况进行过斥责,还有些出版商会在书籍上刊印上独属于个人的商标并印上“翻刻千里必究”这样的字样。

但效果却不太好,后来一些读书人为了赚钱,甚至还抄袭名家的话本小说,并在当中加入淫秽暴力的元素,制造起了一股不好的风气。

明朝图书行业的发展是前朝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在晚明时期,不论是官员还是市井商人,乡野村夫都成为了书籍的消费者。

民间不仅出现了诸多市井小说,而且还有许多经典文献被二次解读,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了普罗大众。

图书商人为了扩大市场,甚至还刊印了大量带有图画的书籍,帮助百姓理解。

许倬云曾经说过“个人的地位最小,最短是人,比人稍长一点是政治,比政治稍长一点的是经济,比经济稍长一点的是社会,时段最长的是文化,更长的是自然”。

出版业的发展使得晚明文化多元发展,缔造了独属于明朝的别样文化。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

《三国志通俗演义》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现在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5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